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风暴娱乐优劣 > 新闻动态 > 为什么你一心要尊重的孩子, 不把你当回事? 原因: 没理解尊重意思

为什么你一心要尊重的孩子, 不把你当回事? 原因: 没理解尊重意思
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5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
网上看过一个提问:“为什么越尊重孩子,孩子反而会越难管,对你也总是蹬鼻子上脸呢”

评论区点赞最高的回答是:“因为,孩子经过反复试探,终于确定了你的尊重是没有底线的”

是呀,尊重,也是有底线,更有原则的

如果尊重脱离了这两点,那就会变成溺爱和纵容

当然了,还有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家长们没有真正理解尊重的意思,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出属于尊重的真正价值

那么,尊重到底是什么?我们家长又该如何真正发挥出尊重的价值呢

兰妈建议大家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尊重,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:

01

尊重就是“底线”

家长只需要管吃管喝,绝对不要去满足任何无理的要求

“放假了,我花了2万块钱,带女儿去环球影城玩,玩遍了所有的项目,住的也是五星级酒店,本以为借此能让孩子开开眼界,知道努力读书,以后才有实力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,可结果呢,女儿居然只来了一句:也就是那样”

妈妈不明白,明明花了那么多的钱,玩了那么多项目,也见到了那么多的新鲜事物,可为什么还是让孩子提不起兴趣呢?难道孩子真是一个清心寡欲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吗

事实上,孩子清心寡欲,并不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,如果你现在给她一部手机,并告诉她“随便玩”,那孩子肯定会把兴趣发展得淋漓尽致

但如果你花了很多钱、带孩子还去了很多地方、吃了很多东西,孩子反而表现得很不耐烦,觉得没有意思时,那大概就是孩子已经体验过、消费过、并且享受过了

是的,如果您是一个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儿,也经常给孩子高消费的富养类型父母,那孩子在“得到太多”的情况下,自然就会产生所谓的“童年富裕症”表现了

而所谓的“童年富裕症”呢,就是孩子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富养,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,时间长了自然就会觉得花钱也没意思了

这种满足孩子、提供生活上富裕的尊重,看起来好像是爱孩子的行为,可太富裕的结果就是溺爱

当孩子在家里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了,你猜他到了外面会看得起谁呢

一个朋友的儿子和女儿,在家里就是属于“没肉不吃饭”的餐食标准,在过度的精养模式下,孩子也被养得越来越挑剔,即便是按照孩子的口味和需求去搭配的营养餐,总能挑出一些不满意的地方

到了外面亲戚家吃饭时,更是没有情商地当众吐出饭菜,然后说了一句“真难吃”

所以,尊重是爱孩子,但尊重更需要底线

不想把孩子养废了,那家长一定要给自己立一个养娃规矩,也给孩子立一个提要求的规矩,严格并明确地告诉孩子

比如,告诉孩子:

“爸爸妈妈很爱你,也愿意给你好的生活品质,但我们能做的也是管吃管喝,你要遵守的规矩就是不浪费一粒米,任何过分、和无理的要求在我们这里都没有通行证,如果你实在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,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,自己强大优秀了,很多事情、和很多机会,也许就会不邀而至了”

02

尊重是一个“度”

把控好平衡才是关键,从小规矩长大才会遵守社会规则

前段时间,看到一个报道:有个得了抑郁的高中生,每天在家里玩电脑不上学,家里人为了让孩子开心,不会极端地做傻事,每天都想尽办法哄孩子,也经常看孩子的脸色行事,可结果呢,孩子还是走向了极端,做了傻事

这件事就告诉我们:一昧地顺从和尊重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每个孩子的教育策略也应该是因人施教

特别是动不动就容易情绪化的孩子,本质上就是被保护得太好了,以至于孩子根本就没有“勇气”去面对外面的风雨挫折

认识一个把孩子宠成宝的妈妈,她一边要工作挣钱,另一方面还包揽着每天的家务活、还有孩子读书后的接送、作业辅导等任务

养育女儿的过程中,永远也是自己能动手的绝不让女儿干活,自己没办法动手的也是把事情积攒到自己有时间才去解决

大家都劝她“小孩子在家里没什么事,就给你帮忙干干活,这样你也不会那么累了”

可妈妈却告诉大家:“没事,她还只是个孩子,能做什么呀,只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”

于是,女孩就成了那个一犯错就把“我是小孩”口头禅挂嘴边的孩子

比如,撒谎不写作业会告诉妈妈“我是个小孩子,学习重要,每天玩一会儿也很正常”,妈妈一听,就默许了孩子

又或者,承诺的事情一而再反悔、不当回事时,也会说:“我是个小孩子,遇到困难就退缩,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”,妈妈还是默许了

结果呢,女孩就成了那个越尊重越难管的孩子,只要一件事没满意,那结果不是哭闹威胁、就是不停地挑战底线

看得出,没有底线的尊重,根本就是纵容,有底线地尊重孩子,并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线的,他们才能带着规则意识正向成长

而这里所体现的就是一个“度”的问题

我们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呢?兰妈认为,只需要把控好以下两点就行了:

第一:在外面的时候给孩子留面子,不管孩子好与坏,都做一个认真又温柔的倾听者,孩子在外面有了面子就有自信,成长之路就会增添很多靓丽的色彩

第二:尊重底线就是孩子承诺的事情一定要言而有信,说好了当天要读多少书、写多少作业,哪怕不睡觉也要把当天任务完成,当孩子明白又体验到这一点后,自然也会做一个规规矩矩的诚实好孩子了

因为,尊重就是在底线中让孩子守规矩、然后变得更好

03

尊重就是“独立”

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儿,不管会不会都有由他们自己完成

很多时候、很多事情,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反抗就是多么的糟糕,而是他们还没有找到“为什么要做”的理由

比较典型的例子

你让孩子写作业,孩子撅着嘴巴还表现得不高兴,好不容易掏出书本了,也是迟迟不肯动笔

这个时候的您,大概是火冒三丈,恨不得给孩子一巴掌泄气

可孩子挨打之后就会认真学习吗?并不会,他们只会更加不服气、也会让敷衍变得更加敷衍

兰妈认识一个妈妈就特别聪明,她在面对女儿不愿意写作业时,就很大方地表示:“可以,不想写就不写吧,你不是特别向往外面的自由吗?那从今天开始就和妈妈一起上班吧”

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妈妈真的不再管孩子学习了,每天跑业务就把孩子带在身边风吹雨晒,孩子嫌累嫌热、想回家了,妈妈不允许,还会反问说“可这就是外面自由的呼吸呀,你不是最向往这种生活吗”

就这样,当孩子真正体验了所谓的“自由”后,就觉得“也就是那么回事”了,后面虽然对学习没有太大的逆袭结果,但至少做到了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

所以,孩子反抗是有自己的思想主见,这是好事,可家长教育孩子、把孩子往正确路上指引,也是当家长的责任

可这种既需要尊重、又需要责任的情况下,究竟怎样做才能达到两全效果呢

兰妈认为,教育就是赋能,尊重也是一样,不管是什么样的尊重,最后也都体现在“希望孩子更优秀”的良好期盼方面

既然如此,那尊重也等于赋能:

•与其做太多事去体现尊重二字,倒不如直接把尊重体现在让孩子自己成长方面

•比如,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决,不会的事情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学习,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成长技能,也是让孩子自身能得到更全面的挫折训练

•又或者,爸爸妈妈的事情哪怕会做,也要装装傻,求着孩子帮帮忙,这是故意示弱并反衬孩子身上的能耐,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自主能力下变得更强大自信了时,你会发现那时候的孩子就是强者思维里的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,而不是不服气地指责和抱怨”

04

尊重还是“平等”

和孩子做朋友是结果,不该一开始就作为教育手段实施

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吐槽说:“孩子就是要挨打,只有拳头和巴掌才让他们明白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”

事实上,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

有一位妈妈分享说:

“有个朋友的孩子,从小就规定了门不能锁,不能私自玩手机,每天有固定的时间给他玩,孩子自己的事情大部分自己做,生活规律、学习规律、动手能力也强,可初中叛逆期的时候还是不服气地锁门了,在屋里偷偷玩手机,朋友直接把门劈烂了,门被破坏了,还把孩子狠揍了一顿,孩子碍于威严虽然继续遵守规矩了,可学习的积极性、和成绩效率就是怎么也提升不上去”

“后来,二胎出生了,朋友依然从小立规矩,定下的目标也是把弟弟训练得比哥哥还听话、学习成绩也比哥哥还优秀,可弟弟就是一个喜欢顶嘴、脾气暴躁、还不诚实的孩子,明明前面刚做的事、说出的话,后一秒就不承认了,在这方面平时可没少挨打,但孩子就是死性不改,即便是被打得满身伤痕,后面还是不长记性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从来就不服管教”

看吧,拳头和巴掌并不是对所有孩子都管用,想要孩子真正服气的,也应该是能直击心灵、能切切实实感受到的结果反馈

当然了,还有一些朋友会说:“既然打了不服,尊重也不容易掌握一个度,那就和孩子做朋友吧”

但真正用过这个方法的家长都明白,从你有了这个目标开始,后面就是期待有多高、失望就越大

你一心想和孩子好好说话,孩子却不能和你好好说话,你一心想跟孩子做朋友,孩子只把你当提款机一样想什么就要什么,只要一件事没满足,那剩下就是铺天盖地的指责声音

为什么呢?因为尊重的核心就是平等,我们想跟孩子做朋友,也应该是成功教育里的反馈,而不是一开始就作为教育手段去实施”

既然想跟孩子如朋友一样好好相处,那我们在跟孩子表明心意的时候也需要做到约法三章:

第一:朋友就是相互尊重、相互欣赏,我尊重你欣赏你,你也需要这样对我

第二:每个人都不是完美万能的,我们都会犯错,也需要一个旁观者提醒我们,不管是谁犯错、也不管是谁提醒谁,我们都要认真听对方把话说完,不要动不动就生气

第三:朋友之间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要痛痛快快地当面讲出来,不要当面一套,背后又四处抱怨散播是非,只要我们一条心、能接受、又不记仇,那我们一定是天底下最好的朋友

05

尊重更是“模仿”

说出去的话再有道理,都不如自己亲自上手操作一遍

尊重,事实上还有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:模仿

有一位爸爸带着妻女去亲戚家吃饭时,女儿不小心吃到了大蒜,当时就特别嫌弃地把饭菜吐出来,嘴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“呸呸,真难吃”

一瞬间,爸爸妈妈的脸直接黑得不行,不停地阻止女儿继续说难听的话,一边还不停地跟亲戚解释“孩子就是吃到了大蒜,才会说出大蒜难吃的话,绝对没有别的意思”

亲戚也理解,很大方地说了一句“没关系,小孩子嘛,都是怕吃辣、怕吃姜蒜的,也怪我没有考虑到小孩子的口味,在饭菜里放了很多姜蒜”

爸爸觉得很不是滋味,依然继续对女儿批评指责,还特意强调“以后如果再随便乱说话,就打你嘴巴”的威胁话

可女儿一听,直接不服气地朝着爸爸顶嘴说“凭什么你们大人遇到不喜欢吃的饭菜,就可以说真难吃,我们小孩子就不行了”

原来,爸爸以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,也对把红烧肉烧糊的奶奶说了一句“真难吃”,就是这句话让女儿记在心里、也跟着模仿了

另一方面,面对爸爸不依不饶的态度,女儿也索性发出了灵魂质问:“那遇到不喜欢吃的饭菜到底该怎么办,你和妈妈也从来没有教过我呀,怎么就知道怪我呢”

是呀,父母不教,孩子哪里知道怎么做?父母不做好榜样,孩子如何跟着学习、又如何受到正能量的潜移默化影响呢

不想把孩子教得不尊重人,那父母在做好尊重教育的时候,不光是要对孩子尊重,更需要对孩子以外的任何人都做好榜样

只要孩子身处正能量的环境下,慢慢地,所散发光芒也自然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